亚马逊Prime Day不出意外将在7月举行,目前多个站点已截止活动提报。大促预热期,平台政策频繁更新,其中Prime day限制发货相关的库存调整,让大批卖家情绪剧烈波动——毕竟备货节奏直接影响Prime Day销售成果,而此次发货限制新政呈现明显的站点差异。

Prime day各站点限制发货差异与卖家应对策略

一、Prime Day限制发货新政:各站点分化明显

回溯过去,发货限制曾让卖家集体哀嚎,社交平台上各类突破限制的黑科技一度风靡,最终因意外频发,多数卖家只能被动接受限制。如今FBA卖家终于等到政策更新,但不同站点的调整方向大相径庭。

1.日本站:完全取消发货限制,释放备货自由度

得益于日本站疫情控制良好,亚马逊率先对该站点调整发货政策。平台公告明确,自政策生效起,已完全取消对卖家物流商品的补货数量限制。

这意味着,自去年7月通过库存绩效进行仓储管理后,日本站卖家的库存与订单不再受补货数量约束——对备战Prime Day的日本站卖家而言,这无疑是重大利好,可根据大促预期自由规划备货量,无需担心补货额度不足。

2.欧美站:双重库存限制上线,IPI优势失效

日本站取消限制时,卖家们曾期待欧美站跟进,然而后续公告却带来新的挑战:欧美站将发货限制方式从按ASIN限制入仓数量,改为按仓储类型限制商品入仓数量。

具体计算逻辑为:根据店铺整体销售情况,算出店铺可允许的总库存数量,减去现有库存数量后,剩余额度即为可发货的最大数量。

更关键的是,此前IPI超过450分的卖家可享受无限制库存总量的福利,如今在新政下失效——所有卖家均需遵守按新算法得出的最大库存数,被卖家分析为双重库存限制。

这一调整直接改变了欧美站卖家的Prime Day备货逻辑,即便绩效达标,也需重新测算备货额度。

二、新政冲击:不同卖家的差异化处境

Prime day限制发货新政对不同类型的卖家影响截然不同,有人承压,有人则看到机遇。

对稳扎稳打、具备成熟运营能力与充足备货资金的资本卖家而言,新政反而成为机遇。一方面,中小卖家受限于备货额度,可能减少Prime Day竞争力度。

另一方面,新政倒逼卖家优化产品结构,资本卖家可借此机会完善产品线与团队,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

而新手卖家与季节性产品卖家则面临较大冲击:

新手卖家:亚马逊为新手店铺的仓储类型设定起始补货限制数量,新政落地时,不少处于快速扩充期的新店铺已达限额,直接放慢了店铺扩张节奏,Prime Day备货也只能在有限额度内压缩规划。

季节性产品卖家:这类卖家的产品存在明显淡旺季,淡季时产品周转慢、动销率低,按店铺整体销售情况计算的总库存额度会大幅缩水,进而影响Prime Day旺季前的备货——若淡季库存占用额度过多,旺季补货空间将被严重挤压。

三、Prime Day限制发货新政应对:从优化库存到多元布局

面对Prime day限制发货新政,卖家需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应对策略,避免因备货问题错失大促机遇,同时也要警惕盲目操作折损利润。

1.多账号销售,分摊备货压力:通过合规的多账号布局,将备货需求分散到不同账号,间接突破单一账号的发货限制,尤其适合欧美站受额度约束的卖家,但需注意账号关联风险,确保运营合规。

2.低价清库存,释放仓储额度:针对积压的滞销产品,可通过参与促销活动、设置优惠价等方式快速清理,减少现有库存占用,为Prime Day主推品腾出备货额度。但需测算利润,避免为清库存导致亏损。

3.优化产品线,聚焦高周转产品:剔除“鸡肋产品”(动销慢、利润低的产品),集中资源在周转率高、销量稳定的核心产品上——既符合新政下“按店铺销售情况算额度”的逻辑(高销量能提升总库存额度),也能提高Prime Day的投入产出比。

亚马逊此次调整Prime day限制发货政策,实则有“优胜劣汰”的意图:通过库存限制倒逼卖家提升店铺运营质量,进而优化平台整体产品生态。

有消息称,后续平台可能对该政策进行小幅度修改,建议卖家密切关注后台通知,及时调整Prime Day备货与运营策略——毕竟充足且合理的备货,才是打赢Prime Day大促的基础。

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选择合适的支付服务变得尤为重要,现在成为连连的用户还可以享受一众增值服务,比如连连国际的退税管家服务为跨境企业提供一站式出口退税解决方案,退税率最高达 13%,通过简化流程、全程跟踪服务,最快 3 个工作日完成退税。连连国际支持亚马逊平台收款。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