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运业的发展进程中,航运联盟的出现与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航运从业者和相关研究者而言,了解航运联盟的产生背景、合作方式以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把握行业动态,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一、航运联盟的产生

集装箱运输的兴起改变了航运业的格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班轮公司为追求规模效益,需投放大规模船舶并增加航班密度,这使其面临巨大成本与经营管理压力。在此情形下,班轮公司选择与竞争对手合作,以此缓解压力,同时也能间接规避竞争风险,航运联盟应运而生。

航运联盟的产生与发展

二、航运联盟的合作方式

舱位租用

这是最基础且普遍灵活的合作形式。通过临时租用舱位,可应对旺季舱位不足及船舶意外维修等状况,还能在特定航线补充运力,租期结束后双方有重新选择的权利。

舱位互换

属于紧密型合作,可在不同或相同航线进行,是船公司扩大服务范围的重要手段,甚至成为某些公司干线业务的重要部分。

船舶共享协定

特定航线上船舶共用,可涉及多条干线,成员不一定都承担营运业务,但各成员在航次中能获得规定舱位。

联合经营航线

是深度合作形式,合作方共同分担营运成本与市场营销,但在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因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而解散。

三、航运联盟的发展

集装箱化初期,联盟开始发展但范围窄、深度浅。20 世纪 90 年代初,因航运市场运力过剩、竞争白热化,班轮公司为降成本、扩网络、提密度,纷纷联盟。到 1995 年,联盟成为主流,且在 6 年内多次重组。2001 年,全球五大航运联盟集团在东西主干航线掌控多数货源,成员涵盖众多知名班轮公司。

航运联盟优势明显,能共享成员竞争优势、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投资风险、开拓新市场、提升占有率,但也牺牲了部分经营自由与灵活性。其核心是经营性资产联合,保持市场营销独立,目的是降成本、控风险,间接降低竞争、限制潜在对手。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