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马逊品牌化战略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品牌备案与品牌授权已成为卖家构建竞争壁垒的核心工具。数据显示,完成品牌备案的卖家销售额平均增长42%,而通过品牌授权拓展渠道的卖家市场覆盖率提升65%。本文将从法律属性、功能权限、风险控制三个维度,系统解构这两种品牌保护机制的异同,为卖家制定品牌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亚马逊品牌备案与授权有哪些区别

一、核心定义与法律属性

(一)品牌备案的资产确权本质

法律地位:

商标权人通过亚马逊品牌注册系统(Brand Registry)完成权利声明

获得R标或TM标(美国站)的法律认可,形成平台内的排他性权利

权利范围:

覆盖商品类别注册范围内的所有子类目

有效期与商标注册证一致(R标10年,TM标依申请国规定)

(二)品牌授权的契约关系本质

法律属性:

基于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建立的民事法律关系

需在亚马逊品牌注册系统中完成授权关系登记

权限边界:

授权方(备案主体)可设定授权范围(如地域、渠道、期限)

被授权方获得指定账户下的品牌使用权

二、功能权限对比分析

(一)品牌保护能力差异

备案方专属权益:

启用Transparency透明计划(防伪码系统)

发起Project Zero自动保护(AI自动移除假冒商品)

授权方共享权益:

使用品牌分析工具(搜索词洞察、市场趋势)

创建品牌旗舰店(需备案主体审核)

(二)营销工具开放程度

广告体系:

备案方:可投放品牌推广(SB)、展示型推广(SD)

授权方:仅限商品推广(SP),需备案方开通广告账户共享

促销功能:

备案方:可创建品牌定制促销(如"会员专享折扣")

授权方:仅能参与平台基础促销(LD/BD)

三、运营风险控制要点

(一)备案方管理责任

关联风险防范:

单个品牌最多可授权50个第三方卖家账户

需定期审查被授权方销售行为(避免因违规导致品牌滥用)

权利维护义务:

每6个月需在亚马逊品牌注册系统更新商标信息

及时处理侵权投诉(超48小时未处理将影响品牌健康度)

(二)授权方合规要求

销售行为规范:

不得跨授权品类销售(如仅获服装类授权却销售电子产品)

需保持商品与品牌定位一致性(避免品牌稀释风险)

数据安全义务:

禁止将品牌分析数据用于非授权账户

不得向第三方转让授权权限

在亚马逊"品牌优先"的流量分配机制下,卖家需建立"备案为基、授权为翼"的认知:品牌备案是构建品牌资产的基石(建议新品上市前3个月完成备案),品牌授权则是拓展市场版图的利器(适合多渠道分销场景)。建议品牌方采用"1+N"授权模式(1个备案主体+N个区域授权商),同时建立被授权方考核机制(如销售额、退货率指标)。掌握这种"核心管控+弹性扩展"的组合策略,将帮助卖家在平台竞争中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另外如果说到选择跨境电商收款的渠道,连连国际就很方便了,全程线上操作,无需任何费用,最快几分钟即可开通账户。平台与国际知名银行合作,提供130+币种收款账户和海外本地账户,无论是美国ACH、欧洲SEPA还是东南亚本地转账,都能一键配置。连连国际支持亚马逊平台收款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