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困难,越要抱团。”

这是东莞市工贸发展促进会创始人雍程翔的破局哲学。

1995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遍珠江三角洲,深圳这座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城市,成为无数追梦者的竞技场。彼时的雍程翔几乎身无分文,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前往深圳。中途因资金耗尽,他被迫下车,独自背着行李徒步几十公里,最终抵达深圳龙华的青湖工业区。“不能空手回去”——这句近乎执念的话,成了支撑他一路扛到深圳的唯一动力。

彼时的大湾区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外贸人的战场。雍程翔坚信自己是为外贸而生——“外贸人必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像野草一样,石缝里也能生长”。他在网络上接到一个来自于希腊的客户询盘的消息,意外地发现在国内包装行业还停留在“能用就行”的阶段时,海外客户对包装的要求已经是“既实用又精致”。他意识到包装这个行业非常大,而且值得去深挖。他对企业提出了一句口号:一生只做一件事。“我觉得我这一生就做包装了,就献身于包装了。”这个发现,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2003年,中国加入WTO的红利全面释放,东莞跃升为"世界工厂"。美国经济繁荣带动全球消费热潮,包装行业迎来黄金时代。当时的东莞处处可见繁忙景象,从车间工人到企业主都昼夜忙碌,"东莞塞车,全球断货"成为最生动的时代注脚。

危机总在繁荣后悄然逼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叠加伊拉克战争引发的市场动荡,消费需求急剧萎缩。更严峻的是,随着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崛起,传统外贸订单开始"碎片化":过去单一客户十万件的订单,裂变为百个千件订单,甚至出现"单件代发"需求。面对行业剧变,雍程翔陷入沉思:传统外贸的出路何在?

“危机来临时,有人内心深处有恐惧,但是有些也有沉着,也有应对。”

雍程翔做出一个惊人之举:他把公司一拆为三,成立三家独立公司——酒类包装、珠宝化妆品包装、奢侈品礼品包装。

拆分初期质疑四起,但聚焦细分市场的战略精准切中行业痛点。历经十余年发展,三家公司在各自领域均跻身头部阵营,用专业化破解碎片化困局。

201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原料涨价潮”席卷珠三角。包装用瓦楞纸价格年底暴涨超过50%,大量中小企业濒临倒闭。“单打独斗的时代结束了”, 雍程翔洞察到外贸人亟需构建互助网络,遂发起成立东莞市工贸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工贸会”)。

照片来源:由雍程翔本人提供

工贸会,从 2016 年的 960 家企业,到今天已经达到了 1500 多家。这个组织的运作模式堪称“中国式互助”的典范:任何成员在群内提出问题,瞬间便会收获海量解决方案。

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时,工厂的产品也突然被加税。雍程翔带领工贸会启动"内省行动",系统梳理产品结构、制造工艺、品控体系及供应链管理等环节。

因为有了2018 年的这次危机,雍程翔的企业也推出了自己的独立站,建立自己的品牌。此时,跨境支付成为了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雍程翔感慨道,“连连的支付效率和结汇都很快捷,也不需要开户费、管理费和入账费等,对企业来讲减少了很多成本。”

"莫辜负伟大危机"——丘吉尔的箴言在雍程翔办公室的铜制铭牌上泛着冷光。面对2025贸易战,这位掌舵者展现出意料之中的从容:"这个时刻并非突然降临,就像潮汐有涨必有落。"

在工贸会内部战略会上,雍程翔用三个维度重构应对体系:

1.将战略国家转移到新兴市场

工厂生产的产品既要适配国内消费升级,更要攻克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

2.深化2018年启动的“内省行动”

在企业内部持续优化从产品设计到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标准节点。

3.发挥工贸会的光和热

逐步将1500家会员企业的设备、人才、渠道资源编织成动态共享网络。

如今,在东莞的智能化工厂里,机械臂正将中国设计的包装盒装入集装箱。这些货柜的目的地,是20多个国家的港口。而雍程翔的手机屏幕上,工贸会的群消息仍在不停闪烁——那里有求助,更有答案;有危机,更有新生。